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当代医药》 > 2013年第3期 > 正文
编号:12360200
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研究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3年1月25日 杨真会 唐树华 刘永峰
第1页

    参见附件。

     [摘要]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。 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足月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54例,随机分为A组(瑞芬太尼全麻组)和B组(普通全麻组)各27例。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、苏醒时间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情况。 结果 插管、拔管时,A组产妇的HR、MAP、SBP、DBP值明显低于B组(P < 0.05),且A组产妇拔管时有2例出现低血压;但插管前、切皮时,两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> 0.05)。A组产妇的苏醒时间为(5.4±3.2) min,明显短于B组的(13.2±5.2) min(P < 0.05)。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> 0.05)。 结论 瑞芬太尼的麻醉诱导平稳,产妇苏醒迅速,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,值得临床广泛推广。

    [关键词] 瑞芬太尼;全麻;剖宫产;新生儿

    [中图分类号] R614.2 [文献标识码] A [文章编号] 1674-4721(2013)01(c)-0090-02

    产科麻醉用药对于母体及新生儿的影响一直是临床的焦点问题。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μ阿片受体激动剂,其起效快,半衰期短,重复用药无蓄积作用,近年来开始逐渐应用于产科麻醉[1]。本文通过对54例足月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行瑞芬太尼或普通麻醉诱导,旨在探讨研究其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,现报道如下:

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 一般资料

    选择本院2009年9月~2011年9月收治的足月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54例,年龄23~37岁,体重57.6~86.5 kg,孕周38+3~40+5周,ASAⅠ~Ⅱ级。将54例产妇随机分为A组(瑞芬太尼全麻组)和B组(普通全麻组),每组各27例。两组在年龄、体重、孕周、宫缩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 > 0.05),具有可比性。

    1.2 治疗方法

    所有产妇于术前30 min给予肌注阿托品0.5 mg,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。A组采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,开始静脉缓注0.5 μg/kg的瑞芬太尼(>1 min),后以0.15 μg/(kg·min)维持。注射瑞芬太尼30 s后,给予静脉注射1.5 mg/kg的异丙酚、0.6 mg/kg的罗库溴胺。1 min后气管插管,给予麻醉机控制呼吸。呼吸机参数为呼吸频率10~12次/min,保持呼气末的CO2分压为35~45 mm Hg,潮气量为7~9 mL/kg。手术过程以异丙酚3~6 mg/kg维持镇静。胎儿娩出前控制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为0.1 μg/(kg·min),胎儿娩出后控制输注速度为1.5~2.0 μg/(kg·min),拔管时控制为0.08 μg/(kg·min)。拔管后给予1.5 μg/kg的芬太尼镇痛。B组麻醉诱导采用1 mg/kg的氯胺酮、1.5 mg/kg的异丙酚、0.6 mg/kg的罗库溴胺。1 min后气管插管,给予麻醉机控制呼吸。术后镇痛方法同A组。

    1.3 观察项目

    (1)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(T0、T1、T2、T3:插管前、插管时、切皮时、拔管时)的心率(HR)、平均动脉压(MAP)、收缩压(SBP)、舒张压(DBP)。(2)记录两组产妇术后苏醒时间。(3)待胎儿娩出后,在不同时间点(1、5、10 min)进行Apgar评分。

    1.4 统计学处理

    全部数据均在SPSS 17.0软件上统计,其中,计量资料用均数±标准差(x±s)表示,应用t检验,检验标准以P < 0.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    2 结果

    2.1 两组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

    插管、拔管时,A组产妇的HR、MAP、SBP、DBP明显低于B组(P < 0.05),且A组产妇拔管时有2例出现低血压;但插管前、切皮时,两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> 0.05)。具体见表1。

    2.2 两组产妇术后苏醒时间的比较

    A组产妇的苏醒时间为(5.4±3.2) min,明显短于B组的(13.2±5.2) min(t = 9.14,P < 0.05)。

    2.3 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比较

    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> 0.05)。具体见表2。

    3 讨论

    以往的产科手术多采用椎管内麻醉,对于禁忌椎管内麻醉的孕妇,可选用局麻或全麻,氯胺酮和阿曲库胺是传统的产科全麻诱导药,但插管时应激反应大,术中镇痛不完善,对产妇及胎儿极为不利。阿片类药物易通过胎盘屏障造成新生儿呼吸抑制,一般不用于剖宫产全身麻醉的诱导。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合成的超短效阿片类药物,具有镇痛确切,起效快,清除快,长期持续输注无蓄积等特点,并可有效抑制全麻应激反应,对新生儿影响小,因而有望成为产科全麻插管一种理想的诱导药物[2]。本研究表明,瑞芬太尼能够有效地抑制产妇由于气管插管而引起的应激反应,保持血流循环相对平稳;而普通全麻组的插管反应明显,血流循环的波动剧烈。本研究发现,瑞芬太尼全麻组产妇均于术后9 min内得以清醒,平均苏醒时间为(5.4±3.2) min,明显短于普通全麻组(P < 0.05)。这与瑞芬太尼的半衰期短(9 min)有关。瑞芬太尼是一种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产科麻醉的新型μ阿片受体激动剂,为脂溶性,能够通过胎盘[3-4]。但与其他的阿片类药物比较,瑞芬太尼能够在胎儿体内快速的代谢掉[5]。本研究显示,两组新生儿出生1、5、10 min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> 0.05),表明瑞芬太尼对新生儿的影响不明显,安全可靠。

    瑞芬太尼的起效快,半衰期短,体内代谢快。因此,不管其输注剂量的大小及输注时间的长短,停药后其均会快速的被代谢分解,即药效迅速终止[6-8]。停药后10 min左右患者即会伴有疼痛感。因此,在瑞芬太尼停药后,需给予其他的镇痛措施。本研究在停止输注瑞芬太尼后,给予1.5 μg/kg的芬太尼镇痛,取得了很好的镇痛作用。总之,瑞芬太尼的麻醉诱导平稳,产妇苏醒迅速,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,值得临床广泛推广。

    [参考文献]

    [1] 白耀武,钱金洪,杨俊红. 全身麻醉剖宫产瑞芬太尼对产妇及新生儿安全性的影响[J]. 河北医药 ......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,详见PDF附件(1888kb)